*
*
SATO-NUMA
Tatebayashi City
*
*
館林市「里沼」由「祈願」、「豐收」、「守護」
之沼澤所淬煉出的館林沼邊文化
*

祈願之沼

*

豐收之沼

*

守護之沼

坐望關東群山的館林,直到現在也還能看到許多沼澤。館林沼澤由於靠近人類聚落,跟「里山」(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交會之處)一樣,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長久以來當地居民善用沼邊資源,藉此維持良好環境,孕育出「里沼(SATO-NUMA)」文化。在館林,不同沼澤的特性各異。從歷史背景來看,茂林寺沼有里沼原有風貌與信仰並存,稱得上是「祈願之沼」;多多良沼豐富的沼澤資源則能供給當地人生活所需,稱為「豐收之沼」;而城沼則是保衛住了館林城與杜鵑名勝,可說是「守護之沼」。探尋館林各地的里沼,便能深入體驗每座沼澤淬煉出的館林沼邊文化,感受箇中奧妙。
*

「里沼」的款待文化

*
SATO-NUMA
沼澤,在古日本萬葉時期,將之歌詠為「隱沼」,水邊草木圍繞,寧靜不被人輕易接近的神聖之地。然後在不知不覺之中,人們開始往沼澤靠近集中,將沼澤與生活結合、共生,並產生營生和文化,也因此沼澤就形成了「里沼」。里沼傳至今日,已成為自然與生活調和後的生活文化,是日本的重要財產。隨著新田地的開發及近代化的演進,在各地沼澤正在消失殆盡的今天,館林這裡隨著時間的推進,將各個地方的特色保留錘鍊,讓我們還能看到現存稀有的里沼。
*
祈願之沼
茂林寺沼
*
*
保留里沼原始風景的茂林寺沼
從前,河川及沼澤的水邊是寬廣的濕地及濕原,周圍可以看到平地森林。沼澤與濕原裡有鯉魚、鯽魚、蜻蜓等水生動物以及昆蟲,還有菱、藻類等的水草與濕原植物,而沼邊的平地森林裡則有貉子、蛇、野鳥等動物棲息。像這樣被水所包圍的自然環境,隨著平原都市區域的開發,幾乎都已不見了蹤影。但在周圍已經是住宅地的現在,茂林寺沼依然保有原始的風景。在沼邊日本萍蓬草、燕子花、日本原生野漆等稀有的植物自然繁衍著,在關東地區是極少數的重要低地濕原。
*
為何茂林寺沼在今日仍能保留其原始的風貌呢?原因就是有600年前在這裡開山闢地的古剎茂林寺。由於沼澤旁成為曹洞宗信仰之地「祈禱之場」之後,人們對大自然敬畏之心漸漸高漲,以「祈願之沼」之名讓原有的靜諡獲得了延續,然後也不知從何時開始,這個沼澤就被稱為了茂林寺沼。因此在寺廟裡花面貍(貉子)的古老傳說「分福茶釜」的故事裡,有人說和尚是花面貍的化身,也有人說是貉子變成了茶壺等,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時至今日也依然被大家當成茶餘飯後的趣談。
*
擁有茅草屋頂的本堂與山門的茂林寺,一直以來都使用沼茅(蘆葦)來重葺。人們將茂盛的蘆葦割除以維持沼澤的生態系統,茂林寺沼以「里沼」的身份與人共生共存。現在也期望有著人們絡繹不絕前往祈禱的寺廟,能與有著稀有動植物的沼澤繼續共存。
*
01
茂林寺沼及低地濕原
*
*
02
茂林寺(分福茶釜)
*
*
03
茂林寺的短葉羅漢松
*
*
04
堀工町的火祭
*
39
蛇沼及間堀遺跡出土物品
*
*
豐收之沼
多多良沼
*
*
支撐著「麥都」館林的多多良沼
多多良沼與其周邊細長綿延的松林。作為「多多良」地名的由來,有古時的製鐵痕跡,也有著500年前開拓者大古休泊在此植林及開挖灌溉水道的歷史遺跡。多多良沼是維持人們生計所需而開拓出來的「里沼」。
*
來自沼澤的水滋養了農田,因此讓當地能讓米和麥輪作,一年兩收。江戶時代館林藩向將軍家上貢小麥粉,因此館林成為了小麥的產地。到了明治時期因為使用小麥的近代製粉業及釀造業興起,成為「麥都」的館林,所生產的以小麥為原料的麥落雁(日式點心)及烏龍麵、醬油等成為當地的名產。藉由「里沼」的水源及大地的資源,讓多多良沼進化成「豐收之沼」,造就了現代館林食品產業的盛行。
*
「豐收之沼」同時也作為漁獲場來支撐著人們的生活,鯰魚天婦羅、鯉魚生魚片、鯽魚甘露煮等,形成善用沼澤所賜予的資源所帶來具有特色的飲食文化。多年來所衍生出來的各種美食,是當地人們重要的蛋白質來源,做為用來款待客人或是重要日子的料理,時至今日仍深植於當地人的生活中。
*
05
多多良沼
*
*
06
多多良沼遺跡(金屬熔渣)
*
*
07
內陸古砂丘
*
*
08
大谷休泊之墓
*
*
09
上三林的SASARA舞
*
10
封內經界圖誌
*
11
沼澤漁具與日向舟
*
12
河魚料理(鯰魚、鯉魚、鯽魚、鰻魚料理)
*
40
近藤沼(HORIAGETA)
*
*
守護之沼
城沼
*
*
守護館林城與躑躅崎的城沼
550年前,以周圍長度5km、向東西延伸的細長城沼為天然要塞築起了館林城。城沼作用是包圍館林城台地的外護城河,因此對武將們來說就成為了「守護之沼」。透過沼澤保護的堅固城牆,做為近代江戶守護的要塞,後來成為德川四天王榊原康政、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的居城,擴建為了加強防禦的城下町,將其周圍引水進入,以護城河及堡壘來將之包圍。
*
關於「守護之沼」,衍生了兩個傳說。其中一個是龍神傳說。為了不讓人接近沼澤,所以城沼就成為了沼澤的主人龍神的棲息地,城下町還保留著能傳達這個傳說的井。另一個是杜鵑花的傳說。距今約400年前,有一個名為「辻」的女人因為被龍神看中了,所以帶入了城沼。對此感到悲傷的當地人,就在能看見沼澤的高台上種植杜鵑花,並把該地稱為「躑躅崎」。之後歷代的館林城主持續在這裡種植杜鵑花,並在花朵盛開的高台上建造假山,將城沼建造成像池子一般、宏偉的回遊式大名庭園。由城主守護至今的躑躅崎,也被稱為「花山」,在花季時會對當地人們開放。
*
明治維新後的近代化,使「守護之沼」的外貌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。江戶時代原本是禁漁區不讓人靠近的城沼,開始對當地人們開放,人們開始從事捕魚、開墾、經營渡船等,也因此開始了「里沼」的歷史。
*
13
城沼
*
*
14
上毛館林城沼所產水草圖
*
15
館林城跡(三之丸土橋門、城沼墾田碑)
*
*
16
尾曳稻荷神社
*
*
17
館林城繪馬
*
*
18
躑躅岡(躑躅)[杜鵑花岡公園]
*
*
19
善導寺(榊原康政之墓)
*
*
20
善長寺(祥室院殿之墓、辻和松女之墓)
*
*
21
龍之井、青龍之井
*
*
22
舊館林藩士住宅
*
*
23
古蹟洗堰
*
24
竹生島神社
*
*
25
城沼渡船
*
*
26
小室翠雲畫作《邑樂公園躑躅岡之圖》
*
41
長良神社與館林城下町的城墻
*
*
「里沼」的款待文化
*
*
館林的沼邊文化所凝練的「款待之心」
隨著近代化發展而變化的「守護之沼」,使城沼與景觀合二為一的「躑躅崎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。在那之前由城主守護的「躑躅崎」,透過鄉里村人的努力,讓這裡以「杜鵑花岡」公園之名成為大家休閒娛樂的場所,400年前所種植的杜鵑花成為寶貴的古木群,也成為當地的名勝。越來越多人來遊玩的沼邊一帶,集結為了迎接遊玩訪客的文化,「款待之心」也因此萌芽。
*
隨著近代化的演變,城下町設立的製粉、醬油釀造、紡織等公司,為了迎接日本國內外的訪客,而開始利用「杜鵑花岡」來做為招待場所。透過東武鐵道的開通與館林出身的文豪田山花袋所寫下的介紹文,吸引了更多人來沼邊的「杜鵑花岡」及茂林寺參訪。另外「豐收之沼」所衍生的名產麥落雁及烏龍麵,做為館林輕便的名產而被大家所熟知,充分發揮里沼特色的「款待之心」因此深植當地。
*
佇立於館林的沼邊,可以眺望赤城山及日光連山,更遠的還有筑波山及富士山。「祈願之沼」、「豐收之沼」、「守護之沼」,各有各的特色,多樣的文化造就了館林的「里沼(SATO-NUMA)」。這些特色在明治時期的近代化之後,經過千錘百鍊形成的「款待之心」,做為館林沼邊文化傳承至今。
*
27
舊秋元別邸
*
*
28
正田醬油(株)舊店鋪、主屋[正田紀念館]
*
*
29
東武鐵道館林站
*
*
30
創業期日清製粉館林工廠事務所[製粉博物館本館]
*
*
31
舊上毛Muslin事務所
*
*
32
分福酒造店鋪[毛塚紀念館]
*
*
33
舊館林信用金庫[市役所市民中心分室]
*
*
34
舊館林二業見番工會事務所
*
*
35
田山花袋舊居
*
*
36
田山花袋相關資料(田山花袋紀念文學館)
*
*
37
館林的烏龍麵
*
38
麥落雁
*
42
織姬神社與館林紬
*
pagetop